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

时间:2024-06-28 18:08:59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560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改革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通知

法明传(2000)437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

在贯彻中共中央中发[1999]11号文件精神的过程中,各地人民法院对执
行机构的改革进行了积极探索。目前,已有10个高级人民法院和部分中级、
基层人民法院先后成立了执行局。我院下发法(执)明传(1999)24号《关
于人民法院执行机构有关问题的紧急通知》后,一些高级人民法院就改革执
行机构,建立执行局的有关事宜,相继请示我院。为了统一认识,促进执行
机构改革,现通知如下:
一、深入贯彻中发[1999]11号文件精神,建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范围内的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由高级人民法院统一管理和协调”的执行工作运
行机制,必须加大改革力度,着力“改进管理体制”。执行机构作为执行工
作运作机制的载体,在改革中只要有利于执行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提高
执行工作水平和效率,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就应当尽快予以确立、完善。
目前,已经成立执行局或其他形式的新执行机构的高级法院,应当抓紧建立
科学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既要有利于本院执行工作的协调运转,又要
有利于对下级法院的监督、指导和协调。
二、执行机构的改革必须强化裁判职能,确保执行人员行使裁
判权。我院法(执)明传(1999)24号《通知》关于“筹建执行工作管
理机构,一定要科学、合理、十分慎重”,保留执行庭,以“履行一定
裁判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一职能”等要求,应当继续落实。
我们认为,在强化裁判职能的同时,应当积极探索裁判权和执行实
施权相分离,裁判人员和执行人员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的新机制。目前可以考虑由一部分有审判职称的执行人员主要从
事裁判事项,其他执行人员主要从事执行事务。黑龙江省高级人
民法院成立的执行局内设了三个处级单位,有两个行使裁判权的
执行庭,包括执行局长、副局长在内的执行法官统由省人大常委会
任命,这有力地强化了执行机构的裁判职能,值得各高级人民法院
借鉴。
三、为有利于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
监督、指导,各级人民法院建立的新执行机构的名称应当统一。根
据当前执行机构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新执行机构可统称为执
行局。各级人民法院筹建执行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推
进执行机构的改革,又要使之稳步发展。要有计划地分步实施,条
件成熟的,不必等待,抓紧成立;一时不具备条件的,要积极创造条
件,不要操之过急。
四、执行机构改革工作,必须紧紧依靠党委、政府的领导和
支持,接受人大监督。关于各级人民法院执行局定为副院级或执
行局两级领导干部高配及增加执行干部编制数额等问题,由各高
级人民法院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审批;
执行局干部职称要依法报请同级人大常委会任命。各项工作要做
细做实,不可因执行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而影响执行工作的正常
进行。
执行机构改革是当前人民法院机构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又
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势在必行,任务艰巨,困难很多。各级人民法
院要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开拓进取,为尽快建立健全执行工作新
的管理体制,开创执行工作新局面,努力做出新的贡献。

2000年9月3O日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

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

第 13 号


  经部务会议决定,现公布《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部长:项怀诚
2001年12月31日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到位和合理、有效地使用,根据《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国家蓄滞洪区是指《暂行办法》附录中所列的蓄滞洪区,其运用是根据批准的洪水调度运用方案,按照调度权限,由防汛指挥机构发布的分洪命令所实施的分洪运用。
  第三条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以下简称补偿资金)是政府为了保障蓄滞洪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尽快恢复农业生产所设立的专项资金。国家蓄滞洪区运用损失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共同给予补偿,其他蓄滞洪区运用损失由地方财政给予补偿。
  第四条 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由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专项安排。
  第五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其他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可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章 补偿资金使用对象、范围及标准

  第六条 蓄滞洪区内具有常住户口的居民(以下简称区内居民),在蓄滞洪区运用后依照《暂行办法》和本规定获得补偿。
  区内居民同时根据国家规定享受与其他洪水灾区灾民同样的政府救助和社会捐助。
  蓄滞洪区运用时,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对蓄滞洪区的淹没范围加以界定。
  第七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根据当地物价水平和财产新旧程度,合理确定区内居民补偿项目的水毁损失价值。
  第八条 蓄滞洪区运用后,对区内居民遭受的下列损失给予补偿:
  (一)计税农作物、专业养殖和经济林水毁损失;
  (二)住房水毁损失;
  (三)无法转移的家庭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水毁损失。
  第九条 农作物补偿包括粮食、蔬菜、油料和经济类作物的水毁损失。专业养殖主要补偿以养殖业为主业的家禽家畜以及水产养殖的水毁损失。经济林主要补偿果树类、苗圃等水毁损失。具体补偿项目及标准如下:
  (一)农作物。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统计上报的蓄滞洪前3年(不含分洪年份,下同)同季平均产值的50%~70%,并按类和实际生长期实行亩均定值补偿。
  1.粮食类作物主要包括:水稻、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薯类等。
  2.蔬菜类作物主要包括:各种蔬菜、瓜果等。
  3.油料类作物主要包括:花生、芝麻、油菜等。
  4.经济类作物主要包括:烟叶、甘蔗、麻类、药材、棉花、花卉等。
  (二)专业养殖。主要补偿以养殖业为主业的水毁损失,主要包括:猪、牛、羊、鸡、鸭、鹅等家禽家畜的专业养殖,水面精养、普养鱼类及其他水产养殖等。补偿标准按前3年同期平均产值的40%~50%,并按实际生长期实行定值补偿。
  1.家禽家畜的专业养殖:依据省级统计部门规定的规模养殖标准,结合专业养殖户蓄滞洪时存栏数量确定,家庭散养畜禽不予补偿。
  2.水面精养、普养鱼类和其他水产养殖:必须具备一定养殖规模,并提供下列证明材料,方可给予补偿。一是水面有效承包合同;二是以前年度纳税凭证;三是县以上有关部门核发的《水面养殖使用证》。
  (三)经济林主要补偿果树类、苗圃等经济林木的水毁损失。补偿标准按前3年同期年平均产值的40%~50%予以补偿。
  第十条 居民住房只补偿主体部分的水毁损失,其他搭建的非居住附属房屋不属于补偿范围。居民住房按损失价值的70%予以补偿。
  第十一条 无法转移的农业生产机械、役畜和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补偿因受转移时间等限制没有转移到安全区域而造成的水毁损失。
  (一)家庭农业生产机械。主要包括:电(动)机、柴油机等农用生产机械。
  (二)役畜。主要包括:牛、马、骡、驴等从事农役的牲畜(不含幼畜)。
  (三)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主要包括:空调、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主要家用电器。
  以上三项按水毁损失的50%补偿。其中:登记总价值在2000元以下的,按照水毁损失的100%补偿;水毁损失超过2000元不足4000元的,按照2000元补偿。
  第十二条 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后,区内行政事业、公益事业单位的公共财产和设备的水毁损失,以及区内各类企业和公共设施的水毁损失不属于补偿范围。
  第十三条 已下达分洪运用命令,但未实施分洪,因此而造成的农业生产等方面损失,应当给予适当的补偿。

第三章 补偿资金的申报与审批

  第十四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按照《暂行办法》的规定,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含街道办事处,下同)对区内居民的财产逐户进行登记,并填写水利部制定的《蓄滞洪区居民财产登记及变更登记(汇总)表》,由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在规定时间内村(居)民无异议的,由县、乡(镇)、村分级建档立卡。
  以村或者居民委员会为单位进行财产登记时,应有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村(居)民代表参加。
  第十五条 已登记公布的区内居民的承包土地、住房或者其他财产发生变更时,村(居)民委员会应当于每年汛前汇总,并向乡(镇)人民政府提出财产变更登记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实登记后,报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及时将区内居民的财产登记情况及变更情况汇总后逐级上报省级水利主管部门。由省级水利主管部门核查汇总后,上报水利部,同时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和所在江河的流域管理机构备案。
  流域管理机构应根据每年的汛期预报对上报的蓄滞洪区财产登记及变更登记情况进行必要的抽查。对抽查中发现的问题应要求有关市县予以纠正。
  第十七条 蓄滞洪区分洪运用后,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核查区内居民的水毁损失情况,填写水利部制定的《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核查(汇总)表》、《蓄滞洪区居民财产损失补偿(汇总申报)表》,并按照《暂行办法》和本规定所确定的补偿标准提出补偿具体方案,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或其授权的部门。
  以村(居)民委员会为单位核查损失时,应当有村(居)民委员会干部、村(居)民代表参加,并对损失情况张榜公布。
  第十八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组织有关部门核实蓄滞洪区内居民水毁损失情况,并提出补偿意见。
  第十九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及时对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意见进行核查,并提出核查意见。
  第二十条 省级人民政府应及时将所提出的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方案,连同流域机构出具的核查意见上报国务院,并抄送财政部和水利部。
  财政部和水利部对省级人民政府提出的补偿方案进行审查和核定后,提出补偿意见。由财政部拟定补偿资金总额,上报国务院批准后,下达给省级财政。
  第二十一条 国家根据蓄滞洪区在流域防洪调度中所承担的防洪任务的重要程度、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财政状况以及区内居民恢复生产的难易程度等因素,核定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补偿资金的分摊比例。中央财政一般分担国家蓄滞洪区运用后应补偿资金总额的40%~70%。

第四章 补偿资金拨付与发放

  第二十二条 国务院批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方案后,中央财政将负担的补偿资金下拨给蓄滞洪区所在省级财政。省级财政将其本级财政承担的补偿资金和中央补偿资金一并及时、足额下拨给蓄滞洪区所在市级或者县级财政,并抄报财政部、水利部和有关流域管理机构。
  第二十三条 蓄滞洪区运用财政补偿资金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实行专账核算,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改变资金用途。
  第二十四条 居民财产登记与变更、损失核查以及补偿资金发放等工作经费不列入补偿资金使用范围,所需经费由地方财政列入预算,专项解决。
  第二十五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批准的补偿方案,组织财政、水利等部门尽快制定出补偿资金具体发放方案,乡(镇)人民政府据此逐户确定具体补偿金额,并由村(居)民委员会张榜公布。
  补偿金额张榜公布3日~5日,无异议,由乡(镇)人民政府组织发放补偿凭证,区内居民持补偿凭证、村(居)民委员会出具的证明和身份证明到县级财政主管部门指定的机构领取补偿金。
  第二十六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县级财政部门统一负责补偿资金的发放工作,不得滞留补偿资金,不得把补偿资金划拨到乡(镇)、村。
  第二十七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补偿资金的管理,严格资金的发放手续,定期向上级财政部门报告资金使用情况,并认真做好补偿资金的财务决算工作。
  补偿资金发放完毕后,应及时对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进行总结,并逐级上报。

第五章 补偿资金的监督与管理

  第二十八条 蓄滞洪区所在地各级人民政府应组织各级财政、水利等部门加强对补偿资金的监督、审计稽查工作。
  第二十九条 流域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所辖区内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的发放情况的监督,必要时应会同省级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权的主管部门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情况上报财政部和水利部,同时抄送省级人民政府。
  第三十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财政部门责令改正,及时追加资金,并对有关单位予以警告、罚款:
  (一)在财产登记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二)在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过程中谎报、虚报损失的;
  (三)在补偿资金发放过程中,收取各种手续费和代收代扣其他费用的;
  (四)截留、挤占财政补偿资金的;
  (五)骗取、挪用、侵吞财政补偿资金的。
  对有以上违法行为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警告和罚款,并建议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一条 省级财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本规定会同本级水利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上报财政部备案。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由财政部负责解释。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2年1月1日起施行。


兰州市人民政府与兰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

甘肃省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兰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兰州市人民政府与兰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兰政办发[2005]129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属各单位:
《兰州市人民政府与兰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00五年八月十八日

兰州市人民政府与兰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

按照《工会法》和《甘肃省实施<工会法>办法》规定,为加强政府与工会的联系,更好地发挥好工会源头参与和桥梁纽带作用,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制度。
一、兰州市人民政府与兰州市总工会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党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根本指导方针,充分发挥工会作为党和政府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工会组织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民主监督作用,调动职工群众围绕党和政府中心任务开展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促进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推动我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联席会议紧紧围绕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业实干打硬仗”、建设“创业型城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坚持维护政府权威与尊重工会独立性相统一的原则,商议如何进一步贯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依法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政府有关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交流深化企业改革、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加强企事业民主管理、加强职工队伍建设等决策和实施情况;研究解决在改革发展中调整劳动关系、劳动就业、困难职工帮扶、加强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调解处理社会矛盾、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等其它涉及职工、工会的相关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一)通报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与工会工作有关的行政措施,通报政府涉及职工利益的重大决策、规章和重要工作部署;
(二)通报工会围绕大局开展工作的有关情况;
(三)研究工会反映的涉及职工利益和工会工作的突出问题;
(四)听取政府对工会工作的希望和建议;
(五)听取工会对政府工作的希望和建议。
三、联席会议由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和市总工会负责人参加。根据会议的具体内容,安排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会议。必要时,可邀请部分职工代表、劳动模范、基层工会干部、新闻记者旁听,会后发布新闻。
参加联席会议的部门及人员,根据每次会议的具体内容确定。
四、联席会议的议题由市长或副市长与市总工会主席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共同商议确定。联席会议召开之前,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总工会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充分准备,做到所要研究的议题有情况、有问题、有具体解决方案,并经过所涉及各方充分协商,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五、联席会议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如遇重要、紧急事项需要提交研究,可视情增加。
六、联席会议确定的事项形成会议纪要。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总工会共同起草,经双方领导审定后,以联席会议纪要形式正式印发,并指定督办部门定期向市政府和市总工会反馈落实情况,落实结果要在下次联席会议上予以通报。
七、各县区要参照本制度,建立健全本级政府与工会的联席会议制度。
八、联席会议的会务由市政府办公厅和市总工会共同承办。
九、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