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

时间:2024-07-08 20:50:21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188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

人事部


人事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的通知

1995年12月14日,人事部

现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各级行政机关工勤人员的年度考核,可参照此规定执行。

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正确评价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激励督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提高政治业务素质,认真履行职责,并为其晋升、聘任、奖惩、培训、辞退以及调整工资待遇提供依据,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考核要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公开、注重实绩的原则。
第三条 考核的范围包括各级国家行政机关所属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职员、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人。

第二章 考核的内容和标准
第四条 考核的内容包括德、能、勤、绩四个方面,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德,主要考核政治、思想表现和职业道德表现;
能,主要考核业务技术水平、管理能力的运用发挥,业务技术提高、知识更新情况;
勤,主要考核工作态度、勤奋敬业精神和遵守劳动纪律情况;
绩,主要考核履行职责情况、完成工作任务的数量、质量、效率,取得成果的水平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五条 考核标准应以岗位职责及年度工作任务为基本依据,具体标准在政府人事部门与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由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制定。
考核标准应明确具体,不同专业和不同职务、不同技术层次的工作人员在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方面应有不同的要求。
第六条 考核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
对德、能、勤、绩表现较差,在年度考核中难以确定等次的人员,可先予以告诫,期限为三至六个月。告诫期满有明显改进的,可定为合格等次;仍表现不好的,定为不合格等次。
第七条 职员考核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奉公,精通业务,工作勤奋,有改革创新精神,成绩突出。
合格:正确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廉洁自律,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组织纪律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
第八条 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工作责任心强、勤奋敬业,专业技术能力强或提高快,工作有创新,在科研、教学、业务技术工作中成绩突出。
合格: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工作负责,业务熟练,专业技术能力较强或提高较快,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无责任事故。
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低,组织纪律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履行岗位职责差、不能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或责任事故。
第九条 工人考核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优秀:政治思想表现好,模范遵守法律、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精通业务,工作勤奋,责任心强,确保劳动安全,工作成绩突出。
合格:政治思想表现好,自觉遵守法律、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熟悉业务,工作积极,无责任事故,注重劳动安全,能够履行岗位职责、完成工作任务。
不合格:组织纪律较差,难以适应工作要求,履行岗位职责差,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工作责任心不强,在工作中造成严重失误;或忽视劳动安全、违反工作和操作规程,发生严重事故。
第十条 年度考核要严格坚持标准,符合实际,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人数,一般掌握在本单位工作人员总人数的百分之十。最多不超过百分之十五。

第三章 考核的方法和程序
第十一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考核,实行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考核要注重实效,简便易行,宜于操作。
第十二条 考核由事业单位负责人负责。必要时,事业单位负责人可以授权同级副职或有关机构负责人负责考核。
第十三条 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平时考核随时进行,由被考核人根据工作任务定期记实,主管领导负责核查。年度考核一般每年年末或翌年年初进行。年度考核以平时考核为基础。
第十四条 年度考核的基本程序是:
(一)被考核人个人总结、述职。
(二)主管领导人在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平时考核和个人总结写出评语,提出考核等次意见。
(三)考核组织对主管领导人提出的考核意见,进行审核。
(四)事业单位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
(五)将考核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被考核人。
考核事业单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的工作人员,必要时,可以进行民主评议或民意测验。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负责人的年度考核参照第十四条规定的程序,由主管部门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年度考核结果如有异议,可以在接到考核结果通知之日起十日内向考核组织申请复核,考核组织在十日内提出复核意见,经部门或单位负责人批准后以书面形式通知本人。其中,如复核结果仍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人员对复核意见不服,可以向上一级主管单位人事机构提出申诉。
第十七条 年度考核工作结束后,考核结果存入本人档案。

第四章 考核结果的使用
第十八条 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在年度考核中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按照有关规定晋升工资档次和发给奖金。
(二)职员连续三年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连续两年以上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具有优先晋升职务的资格。
(三)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被确定为合格以上等次的,具有续聘的资格。
(四)工人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优秀等次的,具有聘任技师的优先资格。
第十九条 年度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理:
(一)当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不发年终奖金,并予以批评教育。
(二)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的,根据不同情况,可予以降职、调整工作、低聘和解聘。
(三)连续两年考核被确定为不合格等次,又不服从组织安排或重新安排后年度考核仍不合格的,予以辞退。
第二十条 对年度考核实行告诫的人员,暂不兑现考核结果,待告诫期满,依据所定等次办理。
第二十一条 考核结果的使用,应与事业单位评选先进活动、开展奖励表彰工作紧密结合。

第五章 考核的组织管理
第二十二条 事业单位在年度考核时设立非常设性的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在单位负责人的领导下,负责年度考核工作。
第二十三条 考核组织由本单位负责人、人事机构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代表组成。
考核组织的日常事务由本单位人事机构承担。
第二十四条 考核组织的职责是:
(一)依据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年度考核实施办法;
(二)组织、指导、监督本单位年度考核工作;
(三)审核主管领导人写出的考核评语以及提出的考核等次意见;
(四)审核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对考核结果不服的复核申请。
第二十五条 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主管领导人、考核委员会或考核小组成员,必须按规定要求,实事求是地进行考核。对考核过程中有徇私舞弊、打击报复、弄虚作假行为的,必须严肃处理。
第二十六条 建立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审核备案制度。审核备案的方法是:年度考核基本结束时,各单位将考核工作总结报上一级主管单位人事机构进行审核。
第二十七条 政府人事部门负责综合管理、监督指导事业单位年度考核工作。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负责解释。
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

国家教育委员会


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试行办法

1985年7月31日,国家教委


根据中央关于精简机构,紧缩编制,提高工作效率,合理使用人员的指示精神,必须进一步加强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的管理。为此,特制订本试行办法。
一、为了科学地合理地计算普通高等学校人员编制,普通高等学校的人员编制可按校(院)本部、专职科学研究人员、实验实习工厂(包括农林院校农场、林场,下同)和直属单位四个部分列编。各部分人员的范围暂作如下规定:
(一)院(校)本部教职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人员:
1.教学人员,是指专职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包括以从事教学工作为主兼做党政工作的人员),不包括已长期调离教学工作、担任行政领导工作或其他工作的原教学人员。
2.实验技术人员和图书资料人员,是指在实验室工作的实验技术人员和在图书馆、资料室工作的图书资料人员,以及因教学、科研工作需要的少数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如绘图、摄影、动物饲养、模型制做和仪器修配人员。
3.政治工作人员,是指学校党、团、工会的专职工作人员以及学生政治辅导员。
4.行政管理人员,是指在学校各级职能机构及在各系的办事机构做行政、教学、科研等管理事务的工作人员。
5.工勤人员,包括行政方面的技术工人、炊事员和勤杂工等。
(二)专职科学研究人员,是指在经主管部门批准设立的科学研究所、室专职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和因承担主管部门下达的国家科研项目而配备的专职研究的人员(包括研究所、室的党政干部、科研辅助人员和生活后勤人员),不包括未经主管部门批准,学校自行建立的研究所、室的工作人员,以及接受委托科研任务需要的科研人员。
(三)实验实习工厂人员,是指为教学、科研服务为主而建立的校办工厂的人员。
(四)直属单位人员,是指学校举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出版社、印刷厂、校医院(医务所)、招持所人员。
二、普通高等学校校(院)本部的人员编制应按附表规定的编制标准计算。各院校非经主管部门批准,不得超过规定的编制标准。但各院校可视工作需要,在不超过校(院)本部总的编制人数的情况下,各类人员之间可以互相调剂。高等学校的各级领导班子,暂定为:校(院)长三至五人,党委书记二至四人;处级机构设处长(主任、馆长)、副处长(副主任、副馆长)二至三人;科级机构设科长、副科长一至二人。各系设系主任、副主任及党总支书记三至五人。
三、普通高等学校专职科研人员编制,由主管部门根据批准学校建立的科学研究所、室和承担的科研任务,具体审核批准。
四、普通高等学校实验实习工厂(包括农、林院校的农林牧场)的人员编制,理(包括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的理科)、工全国重点高等学校,按该院校(科)在校学生人数的3%~5%的幅度核编;一般院校,按该院校(科)在校学生人数的1%~3%的幅度核编。全国重点农林院校,按在校学生人数的4%~6%核编;一般农林院校,按在校学生人数的2%~4%核编。
五、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夜大学专职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可根据是否需要做辅导、做实验、批改作业等情况,在1∶15到1∶20的幅度内安排。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函授部,专职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可根据是否设有辅导站,定期辅导等情况、在1∶20至1∶50的幅度内安排。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主任所在院校,可根据制定专业考试计划、组织编写课程考试大纲、教材,开展考试研究等情况,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二至四人,承担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任务的院校,可根据是否需要组织考试、命题、阅卷、实验、考籍管理等情况,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三至七人。
六、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其他直属单位的人员编制,应按当地政府有关规定或主管部门的规定办理。
七、凡情况特殊,或因学校规模较小、或是新建的学校,经主管部门批准,人员编制亦可略高于这个标准。
八、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包括原教育部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本《试行办法》公布实施前,向学校下达的单项编制标准,只能作为学校安排人员的参考。各院校应在本编制标准范围内,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统筹安排院校内各单位的人员编制。
九、高等专科学校、短期职业大学的编制标准,暂由中央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本编制标准自行研究确定。体育、艺术院校因情况特殊,其人员编制由主管部门参照本试行办法研究确定。
附件:编制标准表七张及说明

附表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综合大学校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 | |1∶2.5|1∶5.5| | |1∶2.8|1∶6.5| | |1∶3.3|1∶7.5|
| 3000|1∶2.5|1∶5.5|1∶2.6|1∶5.6|1∶2.9|1∶6.5|1∶3.0|1∶6.6|1∶3.3|1∶7.5|1∶3.4|1∶7.6|
| 5000|1∶2.6|1∶5.6|1∶2.8|1∶5.8|1∶3.0|1∶6.6|1∶3.1|1∶6.8|1∶3.4|1∶7.6|1∶3.5|1∶7.8|
| 8000|1∶2.8|1∶5.8|1∶3.0|1∶6.0|1∶3.2|1∶6.8|1∶3.3|1∶7.0|1∶3.5|1∶7.8|1∶3.6|1∶8.0|
|10000|1∶3.0|1∶6.0| | |1∶3.4|1∶7.0| | |1∶3.6|1∶8.0| | |
--------------------------------------------------------------------------------------------------------------

附表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工科院校校(院)本部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 | |1∶2.5|1∶5.5| | |1∶2.8|1∶6.5| | |1∶3.3|1∶7.5|
| 3000|1∶2.5|1∶5.5|1∶2.6|1∶5.6|1∶2.9|1∶6.5|1∶3.0|1∶6.6|1∶3.3|1∶7.5|1∶3.4|1∶7.6|
| 5000|1∶2.6|1∶5.6|1∶2.8|1∶5.8|1∶3.0|1∶6.6|1∶3.1|1∶6.8|1∶3.4|1∶7.6|1∶3.5|1∶7.8|
| 8000|1∶2.8|1∶5.8|1∶3.0|1∶6.0|1∶3.2|1∶6.8|1∶3.3|1∶7.0|1∶3.5|1∶7.8|1∶3.6|1∶8.0|
|10000|1∶3.0|1∶6.0| | |1∶3.4|1∶7.0| | |1∶3.6|1∶8.0| | |
--------------------------------------------------------------------------------------------------------------

附表三: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师范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 | |1∶2.7|1∶5.7| | |1∶3.1|1∶6.6| | |1∶3.4|1∶7.6|
| 3000|1∶2.5|1∶5.5|1∶2.8|1∶5.8|1∶2.9|1∶6.5|1∶3.2|1∶6.7|1∶3.3|1∶7.5|1∶3.5|1∶7.7|
| 5000|1∶2.6|1∶5.6|1∶3.0|1∶6.2|1∶3.0|1∶6.6|1∶3.4|1∶7.2|1∶3.4|1∶7.6|1∶3.6|1∶8.2|
| 8000|1∶2.8|1∶5.8|1∶3.2|1∶6.5|1∶3.2|1∶6.8|1∶3.6|1∶7.5|1∶3.5|1∶7.8|1∶3.8|1∶8.5|
|10000|1∶3.0|1∶6.0| | |1∶3.4|1∶7.0| | |1∶3.6|1∶8.0| | |
--------------------------------------------------------------------------------------------------------------

附表四: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农林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1∶2.4|1∶5.4|1∶2.5|1∶5.5|1∶2.8|1∶6.3|1∶2.9|1∶6.5|1∶3.2|1∶7.3|1∶3.3|1∶7.5|
| 3000|1∶2.5|1∶5.5|1∶2.6|1∶5.6|1∶2.9|1∶6.4|1∶3.1|1∶6.5|1∶3.3|1∶7.5|1∶3.4|1∶7.6|
| 5000|1∶2.6|1∶5.6|1∶2.8|1∶6.0|1∶3.0|1∶6.6|1∶3.3|1∶6.8|1∶3.4|1∶7.6|1∶3.5|1∶7.8|
--------------------------------------------------------------------------------------------------------------

附表五: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1000|1∶2.3|1∶5.0|1∶2.4|1∶5.0|1∶2.5|1∶6.0|1∶2.6|1∶6.2|1∶3.1|1∶6.5|1∶3.2|1∶6.6|
| 2000|1∶2.3|1∶5.0|1∶2.5|1∶5.2|1∶2.7|1∶6.2|1∶2.8|1∶6.3|1∶3.1|1∶7.0|1∶3.3|1∶7.2|
| 3000|1∶2.4|1∶5.2|1∶2.6|1∶5.4|1∶2.8|1∶6.3|1∶3.0|1∶6.5|1∶3.2|1∶7.2|1∶3.4|1∶7.5|
| 5000|1∶2.5|1∶5.5| | |1∶2.9|1∶6.5| | |1∶3.3|1∶7.5| | |
--------------------------------------------------------------------------------------------------------------

附表六: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财经政治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2000|1∶2.8|1∶6.0|1∶3.0|1∶6.2|1∶3.2|1∶6.8|1∶3.4|1∶7.0|1∶3.6|1∶7.5|1∶3.7|1∶7.8|
| 3000|1∶3.0|1∶6.2|1∶3.2|1∶6.5|1∶3.4|1∶7.0|1∶3.6|1∶7.3|1∶3.7|1∶7.8|1∶3.8|1∶8.2|
| 5000|1∶3.2|1∶6.5|1∶3.4|1∶6.8|1∶3.6|1∶7.5|1∶3.8|1∶7.6|1∶3.8|1∶8.0|1∶4.0|1∶8.5|
--------------------------------------------------------------------------------------------------------------

附表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外语院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
--------------------------------------------------------------------------------------------------------------
| | 1985年 | 1987年 | 1990年 |
| |------------------------------|------------------------------|------------------------------|
|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教职工和学生的比例 |
|规 模|------------------------------|------------------------------|------------------------------|
|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重点学校 | 一般学校 |
| (人) |--------------|--------------|--------------|--------------|--------------|--------------|
| |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其中:|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合计 | |
|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教师 |
|----------|------|------|------|------|------|------|------|------|------|------|------|------|
| 1000| | |1∶2.2|1∶5.0| | |1∶2.5|1∶5.5| | |1∶2.7|1∶6.0|
| 2000|1∶2.2|1∶5.0|1∶2.3|1∶5.2|1∶2.5|1∶5.5|1∶2.6|1∶5.6|1∶2.8|1∶6.0|1∶3.0|1∶6.2|
| 3000|1∶2.4|1∶5.5|1∶2.5|1∶5.6|1∶2.8|1∶6.0|1∶2.9|1∶6.2|1∶2.9|1∶6.5|1∶3.2|1∶6.8|
--------------------------------------------------------------------------------------------------------------

附件:关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校(院)本部教职工编制标准》的说明
〔1〕本编制标准,一般学校是以2,000名学生的学校为基础计算的,重点学校是以3,000名学生的学校为基础计算的。如果一般学校学生不满2,000名,应按2,000名的比例计算;重点学校不满3,000名,应按3,000名的比例计算。一般学校在2,000名以上,不满3,000名的,其超过2,000名部分,应按上一档规模,即3,000名的比例计算;重点学校学生在3,000名以上,不满5,000名,其超过3,000名部分,应按5,000名的比例计算。例:某一般综合大学学生2,600名,则教职工编制为714+600÷3.0=914人。余类推。
〔2〕本表所指“学生”包括计划内本专科学生、研究生、留学生、进修生和干训生,不包括同高校办在一起的中专班、夜大学和函授部学生。
〔3〕在计算“教职工和学生比例”时,学位研究生1人折本科学生2人,研究生班学生1人折本科学生1.5人,留学生1人折本科学生3人,进修生1人折本科学生1.5人,留学生预备部的学生按本科学生计算。


北京市实行明码标价和统一商品标价签试行办法

北京市政府 市物价局


北京市实行明码标价和统一商品标价签试行办法
市政府 市物价局




第一条 为加强物价监督管理,保障物价改革顺利进行,保护消费者利益,维护市场秩序,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物价管理暂行条例》和国家物价局有关键全和坚持明码标价制度的规定,结合本市具体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批发、零售(包括展销)工农业品和非商品收费,必须明码标价。企业、事业单位以及有固定经营场所的个体工商户应在经营场所公布市和所在区、县物价检查所的监督电话号码,设有物价员的单位还应公布物价员姓名。
第三条 工农业品明码标价,必须按商品的价格形式,分别使用红、蓝、绿三种颜色的统一商品标价签(以下简称标价签)∶
(1)国家定价商品,使用红色标价签;
(2)浮动价商品,使用蓝色标价签;
(3)工商协商定价、议购议销价、集市贸易价商品,使用绿色标价签。
批发工农业品,除使用标价签外,还应在发货票上标明该商品的价格形式。
第四条 标价签由市物价检查所设计和监制,内容包括下列项目∶
(1)工业品∶品名、产地、货号、规格、等级、计量单位、单价、物价员签章、标价签监制机关;
(2)农副产品∶品名、等级(或部位)、计量单位、单价、物价员签章,标价签监制机关。
不适宜使用统一商品标价签的,可由归口的市级业务主管部门另行设计标价签,报市物价局批准。
第五条 非商品收费及饮食业出售主、副食制品,必须在经营场所采用价格板、价格本、价目表或其他醒目方式(以下统称价格板)标明下列项目∶
(1)旅店业∶收费等级、收费构成项目和收费金额;
(2)修理业、服务业:收费项目和收费金额;
(3)饮食业∶主、副食制品品名、计量单位和单价;
其他非商品收费须标明的项目,由归口的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确定,报市物价局批准。
第六条 标价签和价格板各项目的填写,必须准确、齐全、字迹工整,字体醒目,标明金额须用阿拉伯数码。标价签的摆设位置必须与所标价的商品相对应。
第七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区、县物价检查所给予警告,并令其立即改正;对拒不改正的,视情节轻重,对责任单位或责任者处以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的罚款∶
(1)不实行明码标价或不按本办法规定的颜色使用标价签的;
(2)批发工农业品,不在发货票上标明该商品价格形式的;
(3)标价签、价格板的内容填写错误、项目不齐全或未用阿拉伯数码标明金额的;
(4)标价签摆设的位置与所标价的商品不相对应的;
(5)不在经营场所公布监督电话号码的;
(6)设在物价员的单位不公布物价员姓名的;
(7)使用未经市物价检查所监制的标价签的。
拒不缴纳罚款的,由市、区、县物价检查所按照国家物价局《对违反物价纪律实行经济制裁的暂行规定》,通知其开房银行或信用社,从其帐户存款中划拨。
第八条 不适宜按本办法实行明码标价的,经市物价局批准,可以采取变通方法。
第九条 本办法由市物价局监督实施并负责解释。市物价检查所可以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十条 本办法经市人民政府批准,自一九八六年六月一日起施行,第七条关于处罚的规定自一九八六年十月一日起执行。
北京市物价局



1986年4月24日